English

能出现书评家吗

2000-12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杨建民 我有话说

20世纪30年代,年轻的萧乾先生对“书评”这个行当充满热情。他不仅为“书评”的前景大声呐喊,还声称职业化的“书评家”终将产生,并且雄心勃勃地宣告:“我们需要两个学者,六个批评家,五十个书评家。”

先生60多年前的热烈呼唤,今天还在多少人心中回响?眼下,有许多小说家、诗人、散文家,亦或理论家、评论家之类,但极少有被人称为“书评家”的。

本来,眼下是极有望出现“书评家”的。我国十多亿人口,每年出版的书多达十几万种。按理,书评家应该应运而生。他应该以一个职业读书人的眼光,品位审视众多书籍;也应该在相当程度上发挥引导读者的作用。

可是,眼下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“职业”的“书评家”。我们读到的许多书评,大都是由一些旁的什么家来偶尔操刀的,大都只是打个擦边球,应应景,没有人认真去专意什么“书评”。

但“书评家”绝不是好当的。首先,在眼下它实在算不上什么正宗角色。你瞧,文学杂志,基本没它的位置;其他杂志,它是末尾补白的主儿;报纸偶尔也发那么一篇两篇,但极少成阵成排,令人产生印象。就算提名叫响的几种书评类报纸杂志,除个别外,大多勉勉强强,尴尴尬尬艰难地生存着。

书评家难当还在于费力。为写一篇书评,一个稍微有点良心的作者,总得将这部书翻看个两遍吧,顶不济也得看一遍。一本书,薄的10多万字,厚的二三十万字,为写书评,他要比一般地读和浏览认真、仔细得多……尽管如此,由于书评形式限制,你不可能写出长达几千上万字的东西。接下来,你得找一个可能发表书评的报刊。也许你评的书不合时宜,书评立即被判“死刑”;就算侥幸被选中刊出,它也实在不过是一篇书评而已。一两千字,几十块钱的酬劳,就是你买书、读书、评价、投稿、见报的经济价值。

这还不说,就算这痴心的评书人有耐饥受寒,九死而不悔的献身精神,他的努力也极难获得人们认可。一般人绝不会把“书评家”当回事。在严肃的学府及研究机关,书评被认为是不够档次的。

虽然如此,可铺天盖地的书籍却分明在呼唤“职业书评家”的出现。旁的什么家客串的情形,毕竟有随意、散漫之嫌。再说了,客串有时就缺乏建构的野心,不足以使书评在读者中成为具有强有力影响的一种形式(本来它应该产生这种影响);并且,书评家也应该对目前较为盲目的出版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。这些事,一些出版业发达国家的书评家们一直在做,例如美国那一批围绕着《纽约时报书评》的书评家们所做的。要建立如此良好信誉,发挥如此重要影响,我们书评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